威宁县:“打好五张牌”助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
中央人民政府 | 贵州省人民政府 | 毕节市人民政府 | 贵州政务服务网-威宁县 | 个人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专题专栏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威宁县:“打好五张牌”助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威宁县:“打好五张牌”助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


近年来,威宁自治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及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部署,探索实施“五融”创建工作体系,培育“六带”示范,建设“七个样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突出威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品牌创建,积极打好“党建引领牌、文化传承牌、实践基地牌、宣传引领牌、互嵌共融牌”,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阵地;探索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实践,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一是打好“党建引领”牌,强化思想认识。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自觉履行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的政治责任,开展党员领导干部全员培训,常态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将民族工作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巡视巡察、绩效考评、政绩考核内容,进一步细化国家示范创建测评指标,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充分发挥民族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优势,推动民族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主题教育覆盖到各基层党组织,各级党政机关、党校、干部学院、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各级各类学校,多种形式、多个维度宣传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凝聚爱党护党思想共识。

二是打好“文化传承”牌,推动民心归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主干与枝叶”的关系,积极推动全县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和各民族传统节庆活动,举办花山节彝族火把节等节庆活动,不断强化文化浸润,增进文化认同。聚焦活动引领,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依托我县丰富的红色文化、高原文化、民族文化、山地文化等丰富资源,发动威宁作家协会、书法家协会、摄影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音乐家协会和舞蹈家协会等文艺团体,打造一批独具特色、易于传播的文化产品。聚焦“六进”推动,在全县机关、学校、企业、乡镇、村(社区)、宗教活动场所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展示和传承弘扬行动,结合“书香威宁”建设,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三是打好“实践基地”牌,培育示范典型。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为基础,我县深入挖掘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资源,打造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6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广场43个,基地建设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有形有感有效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文化建设。全力组织动员各族干部深入开展基础聚合、产业联合、生态璧合、文化融合四项行动,打造“红色教育基地”进一步突出“观摩、体验、教育”三大功能,引导广大党员干部、青少年开展情景式、沉浸式、体验式课程,发挥“外脑”作用,打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四是打好“宣传引领”牌,强化精神家园

发挥“融媒体+民族团结进步”,建立健全宣传教育常态化、分众化机制,发挥新闻媒体、门户网站、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等阵地的宣传教育作用,通过开设专题专栏等方式,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交流共享网络平台。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居民公约、村规民约和行为公约。组建“双语”小分队到少数民族聚居村寨巡回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政策法规宣讲活动。办好“一年四季看威宁”摄影活动,支持创作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作品。推进都香高速威宁北至乌撒广场、都香高速威宁北至中水、中水至石门高等级公路宣传景观长廊建设。按照县级一个示范广场、单位有一个展示窗口、乡镇有一条特色长廊的“三个一”标准在全县党政机关、学校、企业、乡镇(街道)等地方打造国旗、国徽、国歌等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宣传景观集群。加强线上线下的阐释宣讲和传播推广,在全县城乡建设规划、重大活动、公共场所中广泛使用,有力推动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融入各族群众日常生活,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五是打好“互嵌共融”牌,促进和谐共创

坚持从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上强化“融”的导向,实施“三项计划”,不断拓展各民族间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空间互嵌促融合,因地制宜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引导各民族在地域分布、跨区域双向流动中更加紧密地融居、融入、融合。接续实施饮水“一张网”、交通“立体网”、民生“服务网”建设,改善各民族互嵌式发展条件,实现城镇、社区、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联合团县委、文联、科协、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常态化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团结联谊等活动,有形选树一批跨区域创业就业、组团式帮扶、志愿服务交流、带动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的生动典型,示范引领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做深做细做实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调整完善学校结构布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族学生合校、混班、混宿,共同学习进步,坚持以文促融,深化各族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每年举办花山节、火把节活动,以民族节庆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组织开展“春暖乌蒙”“春风行动”招聘会,依托东西部协作、工业园区、长通新能源等实现劳动转移就业85.73万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

(稿件来源:威宁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冶付娥)


上一篇:
下一篇: